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趋势 > 构建适应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构建适应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来源:金融时报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金融瓶颈仍是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多维视角对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整体把握,科学分析文化产业融资风险,创新构建集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运作支撑平台、金融组织支撑模式、金融要式支撑条件为一体的适应性金融服务体系,将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支柱的战略性举措。

        制定详尽化的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现代文化产业与金融有效对接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支持政策过于笼统,两点论与重点论相偏离。在领军文化企业、龙头文化项目缺位的行业体系中,更要以国家文化产业改革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综合考虑现代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细化组合国家鼓励类文化企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商业性融资政策或政策性融资政策支持。

        (一)准确判断国家文化产业鼓励类企业。以判断某一文化企业是否属于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为前提,即对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好,关联带动作用突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的产业给予金融支持。

        (二)明确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划分标准。综合考虑各类文化企业的业态层次、生命周期、融资规模、市场区域、社会责任等企业特质,严格控制政策性融资支持企业总量,鼓励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参与商业性融资支持,且定期对企业进行资格审查,不断调整所享受的金融支持待遇。首先,在经济转型期,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力量、范围以及力度有限,除了以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引导处于上升期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挥公益性作用之外,更要强调以政策性担保、政策性贴息方式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发挥政府层次的投资与基金杠杆作用。其次,鼓励已具备相当市场规模,内部管理完善且稳步跨入平稳发展期,甚至开始拓展国际市场的大型核心文化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的间接融资主渠道以及资本市场融资创新通道,借助金融中介服务辅助手段寻求多元化的大额资金需求。再者,对于部分承担公益性社会责任,正处于高峰发展阶段的新兴文化企业,注重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将政府投资杠杆与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补偿相结合,综合利用政策性与金融性双重支持,助推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创建专业性的金融组织支撑模式

        现代文化产业的群体风险特性仅仅依靠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很难实现针对性的融资产品供给与专业性的金融服务。国际上无论是政府主导型还是非政府机构主导型都有专业性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实施政策性支持与市场化配置双轨策略,既要构建具有政府主导性质的专业文化政策机构,更要构建文化产业专营银行等具有市场主导性质的专业金融机构。

        (一)明确服务文化企业的市场定位。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群体特征,构建适应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专营性金融机构。第一,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具有“短、小、频、急”的融资共性,需要设置标准化的业务受理模板进行标准化、批量式、整合化管理,以实现事前低成本获取信息、事中低成本监控管理、事后低成本违约处罚。第二,中小型文化企业又具有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无形资产抵押评估困难等群体融资风险特性,一贯沿用的一般工商实业信贷产品与利率不能适应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专业机构需要通过对创意企业融资需求综合把握,全新整合、包装、开发文化产业金融产品系列以实现对文化企业需求的基本覆盖。

        (二)机构设置与业务处理相互协调。专营机构设置在发展文化金融时要凸显“专而精”的优势。首先,“专”于建立与文化产业融资特征高度融合的信贷管理模式。依据文化企业特质调整信贷网络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管理,将创新性、机动性资源配置于融资条线之上,通过机构运营空间上的联动与信息交流,对文化金融业务集约化处理。其次,“精”于充分考虑融资风险与成本,利用文化产业特征信息创新贷款业务。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组织工作的协调进一步集中调查文化企业客户特质信息,克服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等信贷融资障碍。

        (三)着重信息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建立与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相契合的信贷组织模式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与高素质服务人才作为支撑。首先,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实施文化企业客户信贷科学管理,对文化企业客户融资服务进行标准化与流程化处理。其次,培养文化金融专业人才,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熟悉文化行业运作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服务于文化企业关系的拓展与维护。

        (四)强化行业风险的内部流程控制。在目前文化产业外部法律、监管和内部治理约束不足的条件下,对融资风险的识别、计量、管理与防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重中之重。首先,风险识别要准确摸清文化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模式、发展前景,深入企业内部调查产品营销策略、财务状况、无形资产业内价值、公司管理等融资要式,从而提高后续担保抵押评估工作的准确度。其次,借鉴国际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式”风险管理模式。突破风险分散管理或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将风险管理内嵌于信贷线条的各个业务流程节点之上,实时剖析风险源归集风险控制点,最终将经审核后的信贷信息集中后台统一处理。

        搭建多元化的金融运作支撑平台

        比照国际成熟的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商业性金融通道的瓶颈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问题以外,还存在金融中介服务系统性欠缺以及资金投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一)完善系统性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第一,组建专业评估师对文化产业的多样组合式无形资产进行内在价值评估与风险发现,并实时根据文化创意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社会性对评估参数和取值做出相应调整。第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政府合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定期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进修学习课程,联合各层次文化市场主体统一规范奖惩制度。第三,依据文化产业群体特征由政府部门机构提供各种融资直接风险补偿;由商业性担保公司对符合文化产业支持方向的投融资项目提供担保性;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全程多环节地有效分散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第四,鼓励商业服务中介机构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构建文化产业政策信息、项目信息披露平台,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信息咨询、上市服务、金融培训等配套咨询服务以提升文化企业融资能力与盈利能力。

        (二)健全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投资渠道。第一,建立文化企业创业展业的财政专项补偿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对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贴息支持,并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第二,加快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指导重点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培育和支持高成长性重点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第三,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设立由中央财政注资,经实力企业、金融机构认购,委托专门机构管理运作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企业通过申请项目签订合同获得配套基金资助方式从事文化创意活动。第四,把握民间借贷的社会资本属性,召集规范性民间投资者认知文化产业,论证重点文化企业项目的市场定位及营销模式,适时进入文化产业前期投资。

        完善文化产业金融要式支撑条件

        内涵素质是企业发展融资关系的基础,以原创力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企业更要运用现代金融知识,持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坚守诚信原则,不断地修炼内部素质争取长期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持。

        (一)转变发展方式以提升融资竞争性。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增长点,本身就是顺应网络时代、知识时代要求的创新发展模式,但处于狭小市场与薄弱产业链条上的部分中小型文化企业单位仍以事业编制,盲目发展,需要以改革的方法转变发展机制。一方面,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步伐,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以科技手段实现创新性改造和专业化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走文化品牌营销战略。另一方面,改组优化企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高端产业链或高端文化项目的专业分工协作,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竞争生存力。

        (二)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融资可得性。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文化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因素,健全的规章制度,流程化的内部管理,科学的财务管理,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是金融信贷要式处理的基础。文化企业经营管理重在全方位的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增强自身财务的可持续性,争取内外双重渠道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注重自身经营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培养。因为固有的群体特质,文化企业融资活动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在与金融机构发展融资过程中要能够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潜在风险,防范营运风险于未然,提高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避免被动承受风险。

        (三)遵循诚信原则以谋求融资长效性。一切合作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契约和债权债务关系,遵循市场诚实守信原则,谋求引起长效合作也是文化企业寻求金融支持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企业要谋求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要严格遵守诚信原则,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建战略性融资平台。同时,随着关系的深入与外部竞争力的冲击,文化企业也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资信水平,维持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