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时代呼唤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悄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首先,我国经济总量大幅跃升,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2000年接近1000美元增长到43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意愿明显提高。但由于我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供给不足,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短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落实公民文化权利,不断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文化消费,拉动内需,使人民更好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次,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大幅提高,使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的绿色经济特征。作为世界上唯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之丰厚举世罕见,且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在产业选择方面,应当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加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再次,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看,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丰富、更加幸福,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目标。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提出,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为清晰,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GDP追求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然选择。
最后,随着我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急剧转型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也是一个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频繁爆发的“风险凸现期”。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各个领域的寻租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明显增多。另一方面,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思想文化领域中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必然出现的社会焦虑、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建设重构民族的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完善制度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转型期”平稳过渡的战略目标。
从国际背景来看,当前,西方国家深受金融危机困扰,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花独秀,经济发展态势基本良好,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硬实力迅速成长的同时,文化软实力虽然有所增强,但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国际金融改革、国际新秩序面临的重建中,我们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谐、会通等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特征的文化精髓,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毫无疑问,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个人主义、超前消费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大幅提高和充分展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人类价值观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应有作用,为克服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内涵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潜力充分激活,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显着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无论是文化艺术作品和节目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能够基本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同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内容强国。
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显着提高,占到GDP比重的8%至10%左右。文化产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界的投资和兼并重组,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综合性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国际跨国文化传媒产业巨头展开合作与竞争,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理论学派、文化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四是国际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形式多样,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通过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转变为国际文化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我国未来作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的地位相适应,在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重建人类普世价值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规则、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改变目前国际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状态的不利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按照人民的意愿和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改革管办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环境,激发文艺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为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
一是要顺应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全社会的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活力。要进一步降低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多的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的混合经济的文化经济形态。
二是要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以致文化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断裂、资源碎片化的体制弊端,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战略性重组,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和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使之在推动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电信以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要顺应文化产业资本化发展的要求,构造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服务平台。要发挥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促使文化产业与金融无缝对接,使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本出资人制度,为国有文化资本运营创造基础性的条件。要依托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探索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发展一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资本化、证券化进程。
四是要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必然具有不同特色和多元模式。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同步发展。因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
五是要顺应文化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要加大投入研发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新媒体、动漫游戏、工业和艺术设计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科技化的轨道。
六是要顺应文化法制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文化立法,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化的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传统做法。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政策上升为法律,从法律的角度界定政府与市场、公民文化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使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七是要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尚未充分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市场和国家文化安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八是要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文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文化建设。要按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指导方针,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培养各类文化人才,鼓励思想理论和文化艺术创新,鼓励不同理论学派和艺术流派之间展开争鸣,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其自身特点,与经济建设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有显着区别。因而,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切忌一哄而起,依靠行政推进,避免破坏性开发文化资源和挫伤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