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界日报
从我国2010年颁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产融结合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除了常规的信贷手段以外,多家金融集团也采用投行、私募基金等多种方式加速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
私募基金也加大了进军文化产业的力度,目前涉及文化产业基金约50只,年投资金额近300亿元。华人、红杉、IDG、鼎晖、弘毅、达晨、建银投资等众多股权投资基金介入文化产业,投资方向主要是互联网和传媒企业。
“十二五”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中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对此表示,直接融资是成熟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应通过投行业务、基金等多个渠道,做大直接融资业务。
宗良表示,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而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目前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加大政府的合作、支持力度是各大金融机构拓展文化产业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此外,建议金融机构多主体参与缓释风险,主动寻求与专业评估担保机构和产权交易所的合作,实现投行、商行、保险业务的相互带动,通过联动降低业务整体风险;逐步累积市场信息,总结文化产业业务经验和教训,形成完善的信息资源,为风险评判和业务发展提供依据。
专家进一步指出,文化产业需要专业产品的支持,我国投行、保险和商行应学习成熟国家经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产品以及多业联动的综合化服务模式。
“文化产业创业和投资正当其时。”复星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钱中华表示。
投资者看到两点,一个是具备投资价值和发展的阶段,二是政策环境和产业政策。
“中国文化产业很多是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这里面我们确实要紧密关注政策的取向和导向,要理解政策真实的含义,这里面从投资来讲需要谨慎。”刘泽辉认为。
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细分可以包含二三十个子行业,归根到底文化行业是一个创造内容并传播内容的这么一个行业。即便是产业链条比较清晰的影视行业,其风险同样巨大,以华谊为例,因为缺乏一个传媒平台,其模式同样存在很大的风险。
刚刚过去的2011年,A股市场一片阴霾,然而文化传媒板块却逆市上扬,乐视网、天舟文化等股票大幅上涨。这种“涟漪效应”随着人民网拟于1月13日首发,募资5.27亿,达到一个新高潮。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给南都记者列了一组数据,初步统计,2012年光国有背景的文化企业冲刺上市就有30家。文化产业上市门槛放宽的“政策红利”又会倒逼民间各路资本抢滩,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预计每年有30—50家文化企业进入IPO。
粗略算下来,“2012年光国有背景的文化企业冲刺上市就有30家,接下来的‘十二五’的黄金十年里,预计每年 有30—50家 文 化 企 业 进 入IP O。”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将达到集中上市新高潮,并形成颇具规模性的板块。而在2007~2011的四年时间里,文化产业企业上市案例总共也就30起。
套用盛伯中国私募资本副总裁李希强的戏谑说法,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当龙卷风吹来的时候,猪也会飞上天”。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际,银行系PE也将投资触角伸向了文化产业。
陈四清表示,文化产业基金将主要以股权方式投资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文化衍生产业三大方向。在报刊、出版、广电等传统媒体领域,文化产业基金将重点关注在内容和传播渠道中市场竞争意识较强、具有资产优势、规模优势和良好盈利能力,有望成为行业整合者的龙头企业,促进传统媒体加快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协助有实力的企业跨媒体、跨地域发展;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领域,文化产业基金将敏锐发掘市场动态变化中产生的投资机遇,重点关注和支持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兼具的新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