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趋势 > 从地方"两会"看2012: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产业
从地方"两会"看2012: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地方两会上,特别是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地方工作的新亮点。

  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

  北京

  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

  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是北京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增长点的一个重要抓手。

  2012年,北京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不少新举措。北京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协调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互动融合。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扶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骨干文化企业。完善财税、融资等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与资本深度对接。

  北京市发改委在“两会”上表示,2012年将统筹政府资金100亿元,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不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的资本对接。对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提出金融业关于进一步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严晓燕建议,应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持续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文化金融”创新,开发针对不同种类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体系,提升文化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获得质押贷款能力;研究出台文化企业贷款方面的财税扶持政策,降低金融支持文化企业的成本。

  而北京市政协委员权忠光代表市工商联发言,建议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参与首都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创新产业投资主体多样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文创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同时,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克服同质化竞争。此外,注重人才培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最后,逐步完善政策引导扶持体系,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北京文化金融银政合作平台不断拓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实现突破。在人民银行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支持下,2011年,北京三浦灵狐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等3家文化创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4800万元,这是国内首单由文化创意企业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截至2011年11月末,北京地区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累计已达44家,首发融资340.7亿元。

  截至2011年11月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为406.2亿元,同比增长77.3%;贷款企业1259户,同比增长58%;前11个月累计发放贷款332亿元,同比增长67.7%。(夏青)

  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上海

  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途径是树立“领头雁”,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2012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扩大开放,用好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放开搞活,扶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与金融、贸易、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开放市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一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中共上海市委也通过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要求,聚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包括广告会展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园区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创意产业知名企业和创意品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以创意产业园为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上海正式授牌的园区共有77家,总占地面积240.78万平方米,每个园区平均占地31270.8平方米。除此之外,未被授牌的园区还有200多家。

  数量虽多,但对创意产业的贡献值却并不高。据统计,园区文化创意产值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不足十分之一。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创意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份《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指出,主题化的园区进展总量仅占所有园区的8%-10%.其余大多数园区特征不明显。

  按照《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软件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会展业、休闲娱乐业等十大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夏青)

  建设文化强省

  辽宁

  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辽宁文化产业的基础曾经非常薄弱,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0.5%。如今,辽宁的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刚刚过去的2011年,辽宁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在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势头。省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1年,全省新开工建设的文化项目47个,投资金额422亿元;增容扩建项目17个,投资金额15亿元。

  2011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大连服装节、阜新玛瑙节、岫岩玉石节、锦州古玩节等节会。其中,2011年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出投资项目280项、投融资额达300亿元。

  来自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11年底,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

  6座梦幻“水晶”楼成为辽宁的文化地标。2011年,全国首个体验式文化广场——辽宁ME体验式文化广场在沈阳市青年公园西侧奠基。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2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三年内各市要建成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各县要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和数字影院;各乡要建成文化站;各行政村要建成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抓好朝阳牛河梁和兴城古城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实施艺术精品创作和送戏下乡工程。建设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培育20家重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辽宁正在全力冲击文化强省。目标已经锁定:“十二五”时期,夯实基础;2020年,辽宁文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2046年,辽宁将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强省。

  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辽宁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将越来越完善。据介绍,正在打造中的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和省档案馆将于明年交付使用,每个场馆都拥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仅这4个文化场馆便投入50亿元。

  对于打造文化强省,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软件实力建设上。周连科委员说,要建设文化强省,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作品。而且这些文化精品,一定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叫得响。因此,辽宁要让这些文化精品走出省门,走出国门,真正体现辽宁文化的实力。(沈明)

  文化是中部崛起的精神动力

  湖北

  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

  湖北省文化资源深厚,文化人才富集,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近年来湖北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文化产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1年,湖北省动漫产业增长67.5%,跃升至全国第五;全省11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湖北分别有两个参演剧目获一等奖、夺得7枚金牌等等,一系列的成绩使得湖北在由“文化大省”晋升“文化强省”的道路上信心倍增。今年湖北省“两会”上,“文化湖北”的提法更是第一次载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今年湖北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印刷复制、会展博览、动漫游戏、杂技、广告等文化产业,重点支持省广电网络、知音传媒等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其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

  新年伊始,长江传媒成功借壳上市,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第一股”,标志着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湖北省“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建设应在哪些领域做大做强,如何推动湖北向文化强省跨越展开深入交流。

  湖北省人大代表刘永泽建议建立完善的文化发展基金制度,加大省级财政对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吸引和整合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魏文魁表示,文化项目一般投资大、收益慢、风险大,在政府指导之下,让企业们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不但要做得好,还要盈利。他建议湖北省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但可以为动漫等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吸纳银行、企业或社会闲散人员的资金,为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

  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看来,建设文化强省要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他表示,读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人的素质不提高,即使文化产业的GDP上去了,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强省,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可以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抓手。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做大做强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园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化企业达2.5万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50家,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文化企业达到6-8家,培育1000家规模以上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徐科)

  构筑“文化民生”

  广东

  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

  2011年,广东文化建设各方面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1/4,连续8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占全省GDP比重达5.6%,成为广东的支柱产业。

  强起来的广东开始倾力构筑“文化民生”。广东省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

  近年来,广东倾力构筑“文化民生”,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硬件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加速发展。截至去年底,全省建设农家书屋12291家,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文化馆145个、国有博物馆153个、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594个。

  作为省会,广州投入100多亿元新建、改造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一批城市“文化地标”相继落成。同时,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成为现实。王晓玲介绍,目前,广州正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工作重心从“拾遗补漏”转移到“升级改造”,力求到2015年全部文化站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

  不过,当前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着投入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队伍薄弱等软肋。“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省、市、区、街(镇)、社区(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朱小丹不止一次坚决表态。

  为此,从2012年至2015年,广东省财政将在原已安排的文化建设经费基础上,再拿出25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14项文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项目。

  今后,广东还将着力落实文化事业经费不得低于财政支出1%、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音乐等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以经济交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动文化“走出去”。(夏青)

  旅游文化产业亮点纷呈

  重庆

  重视旅游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宣传

  2011年,重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唱读讲传”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参与面达97.3%;持续实施“三个百亿”投入计划,夯实了市、区县和乡镇三级文化主阵地;市川剧艺术中心、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建成投用;初步建立起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的文化促进机制,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带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重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整体营销,建设精品景区,创建“世界温泉之都”,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和游艇经济,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未来重庆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重庆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为助力,将旅游文化业发展成为带动重庆市绿色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剂,成立旅游文化传媒集团;与广电集团共同打造旅游电视频道;打造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办各种旅游期刊突出旅游文化专题等等,重庆旅游文化亮点层出不穷、异彩纷呈。2011年,重庆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整体营销力度加大,旅游总收入增长38%,重庆首次入选“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通过实施旅游和文化的深度、多元融合,重庆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三大市场都实现了较快增长。统计表明,前三季度,重庆接待过夜游客414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26%;接待旅游者15367.5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2%;重庆旅游总收入886.28亿元,同比增长31.06%;接待入境旅游者131.67万人次,同比增长30.08%,旅游外汇收入6.992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7%。

  占地120亩、总投资16亿元、由多个中心支撑的重庆旅游总部基地已正式在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蔡家组团奠基。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重庆城市资源优势,吸引大批游客,引进外来资金,进一步调整与改变产业结构,有效解决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地区旅游竞争力,为吸引更多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从而为重庆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参加重庆“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旅游产业归根到底是文化产业,依托的是文化内涵、文化竞争力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重庆应重视旅游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宣传,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加以包装,摸索出一条发展文化旅游的创新之路。

  (徐科)

 

  浙江

  呼吁“文化立法”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

  今年浙江“两会”中,文化产品知识产权被侵犯、演出市场与展览市场难以自律约束、艺术拍卖市场的知假售假、公共媒体节目的造假、信息网络产业中的虚假信息泛滥助推社会不诚信等现象被代表委员们屡次提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毛亚敏认为,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在文化立法方面依然严重滞后。文化立法与经济、社会立法相比,属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很落后。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表示,浙江在30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天下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也应该有“前列”意识,尤其是在“文化立法”这个时代急需而又缺少积累的领域,率先试水,集中一批文化专家和法律专家,共同研究,尝试出台一部系统性强、操作性强的系列文化法规,在包括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建立相关法规。

  陈振濂建议,浙江文化立法不应该仅仅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立场着手研究政策,还应该从文化改革的受众一方或社会接受面一方进行评估,从而出台相对成熟政策以适应市场良性发展。

  2011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呈现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签约项目近50个,涉及金额106亿元;义乌文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展会,总成交额达40.62亿元;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1800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参观人数42万人次。此外,“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网吧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首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浙报传媒等等文化产业诸多的第一股皆出自浙江,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另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创意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今年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浙江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十大计划”,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到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1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

  实际上,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早在1999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并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和《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上述规划,浙江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探索和实践着,在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新媒体等许多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开放式的格局也让浙江省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提升,2011年前三季度,浙江省文化产品共实现出口总额37.56亿美元,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