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2011年大中华区艺术品拍卖达935亿:全球第一
2011年大中华区艺术品拍卖达935亿:全球第一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祝君波:收藏热推动投资价格节节攀升]

       当前,在两岸文化互动和交流中,收藏文化是重要的内容和方面。它借助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便捷,已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2011年分藏两岸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展出,珠联璧合,成为当年两岸文化交流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新世纪保利地产有影响的事件。这是官方博物馆收藏合作的成功范例。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私家的收藏也具有人文的传统。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收藏,约九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两百余年由官方收藏,七百余年由民间收藏。可见私人收藏作用巨大。没有这一管道,官方的收藏也会萎缩。因为官方收藏在历史上也因为过于集中而受到更大的破坏。民间以分散、小型为特点,保存过无数的国宝。

       站在2012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对私人收藏取得的成果,给予格外关注和充分的肯定。

        (一)处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五次收藏高潮。

       而且借助全球化、信息化及交通的便捷,在全球范围调动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次收藏高潮分别为:北宋、明中期、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民国(尤其是1927—1937年)和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前三次更多地体现在皇帝对收藏的重视和官方所起的作用。如宋徽宗编《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证明他对收藏的重视和藏品的质量之高。清三代更是全面的收藏,同时还推动美术、陶瓷和工艺品的创作。如瓷器、玉器、珐琅制作,都达到相当的境界。

       而后两次则更多地体现民间作用力的强大。民国消除了皇帝,民间商、士推动私家收藏兴旺。以上海为例,郑重先生《海上收藏家》就收集近五十人之多。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财富的增加,收藏热也史无前例。民间层面,以广东省为例,收藏协会有四十八万会员,其中的精英正在兴办一批私人美术馆和博物馆;而高档收藏家大批涌现,在台北有清玩雅集、中华文物学会、聚英雅集,香港有敏求精舍、中华陶瓷学会和求知雅集,大陆则涌现了数百位以收藏高端藏品为主的新一代收藏家。

        (二)收藏品和收藏热由北美向东方、向港台、向中国大陆流动。

       1949年以后,中华文物和艺术品通过三种方式大批流向海外,一是移民潮携带境外;二是国有文物商店合法出售;三是走私管道。原因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有丰富的藏品但大陆无市场需求。需求在欧美,旅美的华人藏家如王季迁、曹仲英,汉学家如高居翰、安思远,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股热潮先是转向香港,后是台北市场兴盛起来。这是华人收藏的两个重镇,尤其在佳士得、苏富比两大甩卖公司先后进军香港和一度进军台北后,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这几年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文物大批回归它的祖地中国大陆。今年,中国拍卖协会张延华会长说,近些年约有十万余件文物由海外回流中国拍卖。其中包括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宋米芾《研山铭》、宋黄庭坚《砥柱铭》、宋曾巩《局事帖》等顶级的文物。

       今年6月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统计了大中华区的拍卖总计为975亿元,其中中国大陆826亿占84.75%,港澳台148.68亿占15.24%,可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大中华区艺术品拍卖总量和艺术品交易总量两个重要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589亿,增长177%,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达到935亿,同比增长66%,再创历史新高,位居世界第一。

       据国外统计,2011年我国艺术品拍卖975亿元占全球42%,达到世界第一;美国占23%,名列第二;英国占19%,名列世界第三。

        统计还显示,中国艺术市场年度交易额以138亿欧元占全球总额的30%,首次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以134亿欧元占29%名列第二,英国以101亿欧元占22%名列第三)。

       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热、收藏热的兴起,大中华地区已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地。

       (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随着收藏热的推动和投资价格的节节攀升,在全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兴盛时期,日本在国际市场收藏西方艺术的热情高涨,加上欧美本身的藏家实力,当时梵高等印象画派,毕加索等现代派的藏品被拍出了高价,独领世界风骚。它显示的不仅是价格,而是西方文化的软实力。

       1.2012年一条惊人的统计报告发布,打破了西方艺术家一统天下的格局:

       根据法国Artprice的统计,“2011年全球十大最昂贵的艺术家”中有六位华人艺术家,分别是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傅抱石和李可染。排名全球前五的第一张大千5.1亿美元,第二齐白石4.5亿美元,第三安迪·沃霍尔3.248亿美元,第四毕加索3.116亿美元,第五徐悲鸿2.129亿美元。这也是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

        2.2008年起,大中华区的上乘拍卖品进入了“亿元时代”。其中2011年成交价超亿元的拍品31件,增长41%。其中书画16件占52%,瓷器杂件18件占42%,油画及当代艺术2件占6%。

       举例: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北京嘉德拍卖成交4.25亿元。

       常玉油画《五裸女》台北罗芙奥拍卖成交1.28亿元港币。

       张大千《嘉藕图》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1.91亿元港币。

       任伯年《华祝三多图》杭州西泠印社拍卖成交1.45亿元。

       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8开)北京瀚海拍卖成交2.3亿元。

       吴冠中油画《长江万里图》北京艺融拍卖成交1.49亿元。

       徐悲鸿《九州岛无事乐耕耘》北京保利拍卖成交2.668亿元。

       元·王蒙《稚川移居图》北京保利拍卖成交4.02亿元。

       吴冠中水墨《狮子林》北京保利拍卖成交1.15亿元。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1.38亿元港币。

       清乾隆六十年(1795)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北京保利拍卖成交1.61亿元。

       以上虽说反映的是价格,但也说明价格和价值正在趋向一致,华人艺术家及作品被低估的局面正在改变,中华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正在全球呈现。而另一个特点是,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品价格高起,地位重要,也值得我们深思和珍视。

       (五)收藏品交易的数量创了历史新高。

       据统计2011年国内拍卖市场上拍四十五万件艺术品,成交三十二万件,成交率为71%。说明收藏需求上升。

       1.收藏人群在增加。

       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五省市为例,财富人群相对集中,私人收藏更加普及。广东收藏家协会有会员四十八万,上海收藏协会有五千余人,面广人众,基础深厚。以中国最大的拍卖公司嘉德的统计显示,新进行的藏家占25%,说明发展的后劲很足。

       2.中介机构的完善和发达。

       如艺术品拍卖行大中华有240家(2011年举办450余场拍卖会),画廊有1649家(其中港澳台143家占9%)。古玩城在各地兴起,以上海为例,入驻古玩城的古董店约有1250余家。各地新办的艺术基金有70余家,资金规模计64亿。

       中介的兴办一方面说明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有大批收藏家需要服务。这种现象在民国年间第四次收藏高潮时是不曾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