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修兵报道:由国家文物局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完成的《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调查报告》日前公布。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仍有待提高。
这是国家文物局与零点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4年开展相关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对全国城市的多段随机抽样,最终选取了天津、重庆、吉林等10个省区市的10个城市,共完成1497个调查样本。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掌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公众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评价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专题研究等。
文化遗产相关宣传仍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并不高。以5分为满分,目前公众对文化遗产关注度仅为2.7分,仅有1/3的受访者对文化遗产表现出较高关注。2011年发生的故宫展品盗窃案、瓷器受损事件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公众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并不高,如对“文化遗产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水下文化遗产重大事件、重要考古事件、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等的认知率不高,甚至相比往年有降低的趋势。2011年公众对国家文化遗产宣传效果评价得分仅为3.3分,低于2010年的3.5分。
调查发现,文博单位经营会所事件、免费开放大遗址等受到了公众高度关注,公众希望能够在传承、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对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六成受调查者希望能够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希望能够做好保护和管理。
文物安全事件受关注
调查发现,文物安全相关问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其中文物失窃与被盗、文物走私与贩卖、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公众保护意识不强、损坏践踏文物现象较多等是公众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调查通过情景测试法,假设受访者身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损害的情境,请受访者说出将会作出的行动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公众面对破坏行为大多会选择挺身而出,作出自觉保护的行为,例如当碰到有人或单位做破坏文化遗产行为时,一半以上人表示会向相关部门报告,六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不在文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五成以上能做到不攀登踩踏文物等。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在防止文物受损、打击文物走私盗窃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所改善,打击文物走私、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成绩凸显,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受调查者对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活动、青少年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教育进社区方面的评价不高,评分分别为3.2分、3.5分和3.5分。这说明,文化遗产事业不仅仅是防止文物受损、打击文物盗窃,它的内涵应该更为丰富。
文化遗产信息公开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接受调查者认为,文博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还需加强。同时,各类文化遗产活动激发公众兴趣,但活动自身的设计和实施限制了公众实际参与,有人表示活动时间、地点不方便,有人表示这些活动本身趣味性不足,也有人表示本地根本没有这一类活动。
文化遗产应融入公众生活
调查报告建议,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要加强信息公开,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宣传渠道,公布文化遗产相关新闻事件、相关活动以及相关知识和法规条例。利用各种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让公众感知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趣味性。同时,应在“文化遗产日”活动方面增强趣味性,多设计观赏性强、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让文化遗产活动走进社区,提高公众的参与率。
调查报告建议,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开发利用,让文化遗产事业为公众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应在经过文物部门及相关部门审批后将大遗址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但是在开放后,要做好对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控制人流,加强监管,不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不被私人占用。
报告指出,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青少年身上,只有抓好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才能保证文保事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建议将文化遗产教育列入教学内容,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支持,主动到学校进行文化遗产相关讲座和宣传,使文化遗产相关活动充分走进校园。
报告还建议,为了让文博单位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建议引入考评机制,例如定期对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进行考核,从而激励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加强服务与责任意识。对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陈列展览内容、硬件设施配备以及社会宣传效果等,也可以请公众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