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创新发展

来源:解放军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基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基于我国当前文化生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推进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引领和整合作用,从而更加全面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创新发展主流文化是急迫的战略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主流文化作为统治阶级的文化诉求,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文化,是国家文化大厦的中坚,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纽带,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在我国,主流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新发展主流文化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和破坏,能够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政治内核、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当前,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以及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文化产品、语言文字、学术理论、节庆习俗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社会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之势。主流文化如果被边缘化,必然导致国家文化无魂、无力,消解民族凝聚力,威胁社会和谐与安定。

  创新发展主流文化是确保社会文化先进性的客观要求。主流文化的先进性是确保社会文化先进性的根本,而强大的主流文化创新能力则是保持社会文化先进性的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创新能力越强,主流文化越先进,其社会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势头良好,但也有很多“成长中的烦恼”。如,我国文化软实力与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和文化资源大国身份极不相称,文化产品贸易长期逆差。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主流文化发展生态存在诸多缺失,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逐利性价值取向之间出现了断层,低俗、媚俗、庸俗之风滋长,社会公德缺失和诚信缺失现象不时地表现出来。主流文化面临着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为社会改革创新提供思想观念引导,既要保持我党意识形态的传承性、又要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保持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多重历史任务。

  创新发展主流文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整合的迫切需要。一个社会的兴旺必然是建立在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基本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我们面对转型中急剧变化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社会,亟须形成社会认同机制,凝聚社会共识,以整合和稳定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血脉和灵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和引领作用。社会越是分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多样,就越需要用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整合。当前,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拓展,中国社会面临体制机制、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多重转型,亟待通过主流文化创新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供动力,通过加强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制度变革的社会基础,增强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主流文化创新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这是我国社会转型对主流文化建设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当下主流文化应有的使命担当。

  主流文化创新发展须坚持走包容式发展道路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找准主流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在民族复兴这一伟大进程中,主流文化将担当怎样的责任?在多种文明、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激荡中,如何创造主流文化的新辉煌,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文化格局。这是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化发展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长期面对的客观现实。

  首先,必须坚守主流文化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基本概念既明确了我国主流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指明了我国主流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它是综合集成并发展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既有科学性又有实践性,既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是建设主流文化必须始终坚守的原则和出发点。

  其次,必须创新发展主流文化的本体内涵。党的指导理论与时俱进,主流文化也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为根本,不断增强主流文化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以增强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拓展主流文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特别注重扩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包容性,以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巩固和强化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充分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形态的有益内核和表现形式,创新主流文化时代内涵,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社会覆盖面和吸引力;注重改革创新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口味。

  再次,必须兼容并蓄推进多元文化发展。一元主导必须与多元协调互补才能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否则,就会导致主流文化的固步自封和孤芳自赏。多元文化也只有在主流文化引领下,传承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并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发展生机。这一文化格局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必须兼容并蓄,走包容式发展之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创新力在于交流与交融的统一。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断增强主流文化创新发展能力

  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我们应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力提高引导整合多样化社会文化的能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创新发展。

  准确定位文化的性质和功能,纠正文化泛政治化倾向,与时俱进地更新主流文化发展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主流文化具有一系列的双重属性:不仅是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也是生产力,具有商品经济属性;既是事业又是产业,既是公益性事业又是经营性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而且具有益智怡情等多种作用。因此,要把握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趋势。当前,文化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是国家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撑。作为文化范畴的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构成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实力较弱,这是我国文化话语权不强、文化贸易逆差大、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趋势加强,传统的文化发展运行及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已不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清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势在必行。要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分法”,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把握文化市场特点和规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鼓励不同社会主体的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迅速壮大文化产业,实现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

  确立文化开放理念,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创新主流文化“走出去”模式。“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面对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交锋交融,面对网络化带来的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快捷流动,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必须确立文化开放理念,像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一样,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交流,积极汲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应着眼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误读、误解和误判,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